狗狗为何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如果血糖升高过多,超过了机体细胞利用的限度,就会形成高渗状态(血中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出现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和脱水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死亡。目前已知糖尿病可发生于各种动物,犬猫也毫不例外。 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的毛孩子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呢?又该如何预防与治疗呢?就请大家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发病原因 目前对于犬猫等宠物糖尿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也有可能因外伤、手术等因素引起。 1.1遗传因素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研究提出糖尿病可能具有遗传性。随后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糖尿病的遗传性质。
实验动物模型显示,当小鼠基因型为DM/LDP时,其后代75%会出现糖尿病临床症状;当小鼠基因型为DM/MM时,80%的小鼠会发展为糖尿病[4]。 有研究人员通过检测不同基因型的幼年SD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发现基因型对大鼠的胰岛素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DM/F大鼠在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是DM/M大鼠的6倍[5]。
除了大鼠外,其他实验动物中也发现了糖尿病的遗传规律。 例如,在对幼年CKO小鼠的研究中发现,3种不同基因型(DN、DT、DO)的小鼠均表现出高胰岛素血症,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6]。 同样,在阿比多尔(Abidor)等的研究中亦发现,猫的遗传肥胖综合征(FG)与糖尿病密切相关,且同个家系中不同个体的易感性有显著差别�7」。以上研究结果均说明糖尿病的确具有遗传性,且不同物种的遗传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1.2 内分泌因素影响 肾上腺髓质素(ADM)是一种由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和分泌的带负电荷的肽类激素,参与糖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的生物合成,能够调节血糖水平。已有研究发现,注射胰岛素会增加血浆ADM的水平,而低水平的ADM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使用特异的ADM拮抗剂,可以减轻胰岛素所致的高血糖反应[8-9】。我们认为内分泌因素也可能引起宠物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亢)也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由于甲状腺素具有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因此一旦甲状腺机能亢进,胰岛素分泌量增多,久而久之可能导致β细胞代偿功能障碍,引发糖尿病。已有实验表明,给小白鼠注射甲状腺素后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10】。我们也曾在临床中遇到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并发糖尿病的病例(未发表资料)。甲状腺功能对糖尿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二、易发人群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身边早就有“糖友”了,比如一些老龄犬(10岁以上)、肥胖症患者,以及空腹抽血检查的患者。 由于年龄增长,体内各个器官机能下降,包括胰腺在内,可能会引起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从而导致糖尿病。另外,身体肥胖也会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糖尿病患者普遍年轻化,这可能与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久坐不动、食用高糖高脂食物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 尽管不同的动物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基本都属于非传染性疾病,长期存在可引起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3.1 糖尿病的症状 多数情况下,宠物患上糖尿病后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尤其在轻症病例中,常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但是症状出现的时间可能较迟且不典型,容易被忽略。随着病情进展,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则有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此时宠物会有视物模糊、尿频、尿痛、尿量减少或增多、皮肤瘙痒、情绪暴躁、易冲动等情况,若伴有感染可能出现发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疾病也可能会引起上述症状,我们需要仔细辨别,以免误诊。建议主人在平时注意观察爱宠的情况,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3.2 诊断方法 对于宠物糖尿病的诊断,一般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血液检验结果即可得出结论。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还可以进行影像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我们需要提供足够多的既往信息,包括宠物过往病史、饮食结构、生活情况、家族遗传史等信息。在诊治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让主人完成各项检查。
四、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和消除诱因,阻止病程发展,避免或者延缓药物及外科治疗的干预。主要内容包括:
4.1 调整生活方式 对于大多数宠物而言,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轻症病例来说。 主要包括合理膳食(给予低糖营养全面的食物,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负担)以及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确保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
4.2 药物治疗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糖尿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则可以不必服用降糖药物。否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降糖药。 目前,用于宠物糖尿病的药物可分为胰岛素类和其他降糖类药物两大类。
胰岛素类的药物又分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