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痢疾什么原因?
痢疾(biliouscolic)又称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粪便检查除可见红细胞外还可发现大量的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3型。临床上以急性最为多见,常表现为起病多急骤,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上,发热时可有呕吐、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腹痛多见于左下腹,疼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右下腹蔓延;腹泻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不等,一般持续3~7天;排便后腹痛缓解,肛门轻度肿胀,排便前腹部不适感明显;里急后重不典型者占15%左右。少数病例可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以及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 亚急性临床症状较急性期较轻。但病程较长,可达数周之久。慢性痢疾病程迁延,可达数月或更久。患者无发热或有低热,偶有中等热度;反复发作,症状亦轻于急性者。 诊断依据 1.急性痢疾的典型临床表现; 2.粪便呈粘液或黏液脓性、脓血便,且含有较多脓细胞和红细胞;标本可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检查,必要时可采用革兰染色法查找病原菌。 志贺菌在碱性条件下形成溶血颗粒,故也可用乙醚增溶红细胞的方法进行检验鉴定; 3.粪便培养发现有志贺菌生长。 痢疾杆菌对各种致病力较弱的志贺菌株的抵抗力不强,但对致病力较强的志贺菌的抵抗力较强,可保存数周甚至数月而不丧失其致病力。因此粪便标本的保存期越长,检出率也就越高。
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预防 1.管理:痢疾感染来源主要是传染源。防止传染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应做好病人及其接触物的消毒处理工作,同时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的管理,开展健康教育。 对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幼儿应给以抗生素预防,常用药物为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或者磺胺类药物。 2.疫苗:自我国从1980年开始使用减毒活菌疫苗以来,已在各地广泛使用了多种类型的痢疾疫苗,如口服活细菌疫苗、口服死菌苗和注射类毒素疫苗等,接种对象多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也可接种。目前使用的疫苗为: ①口服活菌苗,包括: ⑴北京产肠毒素弱毒菌苗:由日本志贺菌感染的人体肠上皮细胞合成产生肠毒素,该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达到免疫目的。此疫苗需于服苗前一周肌内注射血清球蛋白作前驱免疫,服苗剂量分二份,每份间隔24小时服完。 ⑵四川产的“652”减毒活菌菌苗:经动物及人体试验表明,它对志贺菌A组、B组和C组的各亚型和副伤寒甲、乙、丙3型均有良好的免疫效果,适用于儿童、学生及易感人群。服苗前需肌注“卡介苗”做前驱免疫。服苗剂量:1岁以内每次20人单位,隔日一次,共服三次;1~15岁每次10人单位,每日一次,连服两次;15岁以上每次50人单位,每日一次,连服一次。 ②口服死菌苗:采用灭活的志贺菌制成,免疫原性强而副作用小,但价格昂贵,目前仅有美国生产。主要用来预防儿童和青少年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生。服法同口服活菌苗。 ③注射类毒素:用白色鼠伤寒沙门氏菌亚单位疫苗制备的肠毒素类毒素,用于免疫注射,使机体产生抗体,达到预防的目的。主要用于成人。
(二)治疗 由于痢疾杆菌对抗生素较为敏感,因此本病的治疗较为容易,只要及早应用足量有效的药物治疗,通常可迅速痊愈。常用的抗菌药物为氯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根据病情发展状况,可以选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亦可应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予以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