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哥尾巴为什么会断?
巴哥鱼生活在珊瑚礁和礁盘边缘,它们常常将尾根栓在海底岩石上,以障身和保护嫩弱的鱼的幼鱼。当海浪卷来,巴哥鱼就顺水逆流,利用摆动尾巴的手段来推动身体和游动。其实,巴哥鱼的这种形态出现,是因为它们从小就是短尾巴,直至成年不变。而另一些珊瑚鱼类,年幼时尾巴很长,长大后,尾巴渐渐缩短,直至跟身体同长。
可是,巴哥鱼刚出生时的尾巴很长,为什么会慢慢变成短尾巴呢?
原来,当巴哥鱼长大的过程中,它体内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种现象称为性状遗
传。性状遗传是指子代在某些性状上表现为亲代的性状特征。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现象称为变异。根据变异引起的后果,可以把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两种类型。有利变异是对生物体生存有利的,不利变异是对生物体生存不利的。在自然条件下,不利变异常为害种退化的基因突变。而有利变异,常常为品种选育的突出表现。
因为这种性状遗传,使许多巴哥鱼的尾巴发生残缺,一些尾巴残废的巴哥鱼,常呆在礁盘上不动,仅凭大脑头脑中的视觉去感受饵料。久而久之,就可以靠视觉来吃食了。当然,这种情况是一种低级的摄食行为,即所谓的人工摄食。
巴哥鱼除了以肉眼可见的肉眼摄食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摄食,即凭嗅觉摄食。因为,巴哥鱼的神经系统和嗅觉器官在尾部,所以,当尾鳍受伤,伤口处便分泌出大量的粘液,以保护伤口。而分泌的这种粘液,既有保护伤口的作用,又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当伤口处的粘液受到水中的饵料或鱼的排泄物污染时,巴哥鱼就可以仗此判断水中有饵料的存在,并且能捕食到之。这种情况,又称吸吮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