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身上为什么会有蜱虫?
因为现在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蜱虫已经逐步开始扩增。 以前在东北,野外的森林里面,偶尔才能发现个别的蜱虫。 但是现在,同样是在东北地区,同样是野生的环境,却能够发现有大量的蜱虫出现。 而且更惊人的是,这些蜱虫都已经进化出了耐低温的能力! 在以前的推测中,蜱虫的适宜生长温度就是在28~30℃之间,当气温低于15℃时,它们就开始进入休眠状态了。 而现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连北极都有出现了蜱虫的身影…… 一只只身体被染成红色的蜱虫,趴在一只只强壮的雄狮身上,贪婪地吸取着它们口中的新鲜血液…… 这看似只是一幅普通的野外掠影,但在我看来,这却是十分惊悚的画面——因为这也就意味着:
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让野生动物们面临着越来越多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危险。
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狗身上的蜱虫也正因此而不断滋生…… 那么什么是蜱虫呢?
蜱虫(或称蚤)属于寄生虫中的寄生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目成员,和我们比较熟悉的螨虫以及虱子都属于近亲。 根据已发现的物种,目前蜱目已经在我国分布了456种不同类型的寄生性蜱虫。 这些蜱虫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吸食动物血而获取营养,同时它们也可以将唾液中含有多种毒液的锥头蚤注射到动物和人体伤口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的传播,例如蜱传斑疹伤寒、Q热等。
而最让人担心的是,现在已经有数种不同类的蜱虫能够感染人类,并且造成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 比如之前曾经引起严重恐慌的山寨亚热带柏氏线虫,虽然最终证明只是从宠物身上获得的寄生虫,但足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再比如,最近广受关注的小鼠肝蛔目异尖科寄生虫,如果过度挤压它的幼虫期,就可以诱发动物的急性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对免疫功能产生损害; 如果给幼年动物持续喂食受到感染的饲料,则会导致较顽固的慢性免疫抑制,并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还有嗜内脏异尖线虫,虽然主要寄生于消化道,但是一旦进入全身循环系统,就会转移到各个器官,特别是容易在脑组织内形成结节,从而导致比较严重的症状。 更为可怕的是,现在已经有实验证据表明,上述三种不同的寄生虫都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可能会伤害细胞的DNA。
对于宠物的卫生管理必须要重视起来,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