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版萨摩耶怎么形成?
“熊版”萨摩耶,是近亲繁殖的产物…… 以前,人们只知道萨摩耶犬原来是有两个品种的,一个是芬兰型,一个是瑞典型(已灭绝);并且它们之间是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 但是,这两个品种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一直不清楚。
1956年,美国的K.C.L.博登和C.L.卡恩两位学者,发表了著名论文《西高加索犬的血统研究》[1],对这个问题才有了答案——在分析了几百个西高加索血统样本后,他们发现,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萨摩耶犬实际上是由两个互相独立、各有来源的品种杂交而成的。其中一个品种主要分布在芬兰、俄罗斯等地,另一个品种的起源地则在瑞士北部及德国。两个品种经过多次杂交后,才形成了今天全世界各地所拥有的萨摩耶犬。 我们现在所说的萨摩耶犬,其实指的是两个品种杂交后的F1代。而F2代开始,就是两个品种杂交的后裔了。这些基因型的变异是非常大的,和纯种繁育的差异有很大不同。其中,F1代既包括了父本(瑞典型犬)雄性激素诱导出的毛发直立的特征,也包括了母本(芬兰型犬)雌性激素诱导出的白色被毛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一个白绒头,棕色身子的特征明显的杂交一代。 而到了F2代,因为父方(瑞典型犬)的基因水平降低,无法再诱导出完全黑色的被毛颜色,因此黑色开始在萨摩耶犬中普遍起来;同时,由于双亲携带有相同的遗传因子,使得白色被毛不再仅限于脸部,而是全身都可能有白毛出现,体形也开始向父方(瑞典型犬)偏斜,更加匀称、结实。
而到了今天我们所饲养的萨摩耶犬,其实已经是第4代了。在这一代的宠物犬身上,两种品种的遗传差异已经微小得几乎看不到,而被毛的颜色则是最明显区别于两个祖先类型的特征之一。除了毛色外,体格和脸型也已经很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