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疫苗预防的传染有哪些?
目前,全世界主要流行的传染病中,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的有: 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 ;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流感、肺炎链球菌性肺炎、霍乱; 寄生虫病-蛔目、蛲目、绦目感染的肠道寄生虫(如蛔目异尖线虫(也称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腹泻;)
还有预防白血病、淋巴腺瘤和脑髓母细胞瘤的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并在部分国家使用。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疫苗一一预防结核的疫苗。 目前正在开发中的疫苗有: 艾滋病疫苗,已有50多个试验性疫苗在动物身上接种,并发现一些有效而安全的疫苗株; 麻风疫苗,现已制成减毒活疫苗,安全有效; 脊髓灰质炎疫苗,用死病毒制成的灭活全病毒疫苗已使用多年,有效防止了该病的流行; 甲型肝炎疫苗,自1982年在台湾问世以来,已在世界各地使用,有效预防了甲型肝炎的发生; 卡介苗(BCG),用于预防结核病,对婴幼儿的防治效果尤其显著....等等 总之,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以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都将逐步找到有效治疗方法或疫苗,人类将最终战胜传染病!
疫苗是指用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酶atic 疫 苗提取的自动细胞、人或动物血清、细胞等制作的免疫制剂。疫苗分为治疗性疫苗及预防性疫苗,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预防性疫苗。目前医学还无法用疫苗预防的疾病有艾滋病、肝炎等。
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所有的预防性疫苗都是利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具有免疫记忆的B淋巴细胞,当机体再次或遭遇同一种抗原,可依靠免疫记忆快速动员起来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进而清除该抗原。如果抗原来自病原微生物,机体产生的抗体将其清除后,对应的微生物就无法对机体进行危害。因此,所有的预防性疫苗都是针对的微生物,且都是通过人工主动免疫的机制保护机体的,只不过依据不同抗原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形式:
第一类是针对病毒的疫苗。包括了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麻疹、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狂犬病(针对狂犬病病毒)、黄热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疹、水痘、戊型肝炎、EV71(手足口病)、轮状病毒等等。对于大多数病毒性疾病,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比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等,一旦发病就很难治疗,因此病毒性疾病是利用疫苗所能起到最好作用的疾病类型,上述绝大多数的病毒性疾病都能通过疫苗进行有效的防治。
第二类是针对细菌的疫苗。包括了百白破(百日咳、破伤风、白喉)、霍乱、伤寒、流脑、淋病、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痢疾、白喉、破伤风、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等。大多数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比较成熟,因此预防价值不如病毒性疾病那么明显。但是,由于细菌抗原表达的蛋白分子类型、分子大小及物理性状多种多样,目前细菌性疫苗存在很大差异,有蛋白疫苗,也有结合疫苗或多糖疫苗;有单价疫苗,也有多价或多联疫苗。细菌性疫苗在预防侵入到血液中的病原菌方面效果是肯定的,并且对同种病原菌的其他临床表现也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类是针对其他微生物的疫苗。包括了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预防微生物感染的疫苗。该类微生物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因此其疫苗制备及使用效果也处于两者之间。但是,由于缺乏适宜的制备方法,目前还缺乏安全有效的针对衣原体的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仅有针对鹦鹉热衣原体的噬菌体疫苗及针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及沙眼衣原体的多价多联结合疫苗。
第四类是针对寄生虫的疫苗。对于人类侵入性的原虫疾病,目前也试图采用疫苗进行防治,比如针对弓形虫、锥虫、丝虫、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巴贝斯虫、焦虫等等,但是目前缺乏针对该类抗原的有效的方法,绝大多数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即使极个别的已进入临床试验或批准上市的疫苗,其免疫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抗疟原虫的疫苗效果相对最佳。
第五类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疫苗。严格讲,肿瘤疫苗不算是预防性疫苗,而是与治疗性疫苗有共同之处,是治疗肿瘤疾病的一种方法。目前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都很高,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肿瘤疫苗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针对该类抗原的疫苗已有不少批准用于相应的肿瘤疾病的治疗,如甲状腺癌、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氏病、成神经细胞瘤、急性白血病、胃癌、宫颈癌、神经胶质瘤等等。目前临床主要使用的是多肽或蛋白疫苗,也有不少基因疫苗在临床前试验或动物试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相信不久将来在临床上会成为肿瘤疫苗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