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猫会凶小猫?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人类社会里也有年龄和性别差异一样。在自然界中,成年雄狮攻击、驱赶同类的幼崽是很常见的,而成年雌狮对待自己子女的态度则更加复杂,但母狮子对幼崽的保护和父狮子对外来幼崽的攻击是不同的。
对于狮子这种动物,我们人类的看法往往来自于影视作品,比如《狮子王》等等,这些作品里通常将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完全颠倒过来,把幼崽描绘成强势的一方,父母的关爱和警告被描述成压迫,这样的演绎只会让人类觉得自己是异类,其实大多数猎食性物种的父母都是如此,它们会攻击、驱逐甚至杀死自己孩子的对手,保护自己的子女。
事实上,公孔雀也经常攻击幼小的同类,虽然不会致死,但对幼崽的情绪影响非常大;海豹妈妈也会咬死入侵者,不管对方是自己孩子的爸爸还是其他品种的雄海豹。 当然,作为人类的我们在用自己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动物时,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就是这些生物并不是在像我们那样站立着用大脑思考,而是四肢着地用脊椎器官思考,行动也更为灵活。当它们面对敌手时,很多时候并不会像我们那样先观察,考虑对方的实力再决定进攻或者撤退,很多情况下它们的攻击是突发的,而且是围绕自己的领地(包括自己的孩子)发起进攻,这也导致了许多我们看似愚蠢的“凶残”行为。 不过并不是所有有孩子的动物都会攻击外来幼苗,这取决于两个因素——遗传和后天学习。
首先,如果亲子之间在遗传基因上存在显著差异,那么亲子间外观上的区分很容易识别,亲代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竞争者的孩子,不会对后者的幼崽发动攻击;反之,如果亲子间的基因相似,就很容易在视觉上混淆,亲代就更容易攻击误认为自己是自己孩子的异类幼崽了。
其次,后天学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动物的幼崽刚出生时是没有危险的,只有在吃了母亲的食物之后才会染上母体带来的病原菌,因此只要幼崽一进食,母兽马上就知道它已经感染,不会再把自己的食物给这个“寄生虫”吃,此时幼崽已经学会了不吃自己父母的东西。然而很多兽类父母在养育幼崽的过程中并没有给幼崽带食物进去喂它们,这时候幼崽就会抢父母的食物,这个时候父母就会通过攻击阻止幼崽的这种行为,让幼崽学会只有父母才给予食物这一重要的安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