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狗狗的瞳孔?
首先,介绍下狗的眼睛由几部分组成 1、眼睑-是覆盖于眼球上方的皮囊,它除了可使眼睛看来更大外,还可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 2、眼球-眼球大致可分为前后两节,前端较小称为「前部」或称「眼白」的部分,后面的一段才称为「眼球」;而眼球内最中央的位置,有着黑黑点点的东西,那便是我们的感光中心-「视网膜」; 3、眼球后面的结构则是眼窝及眼球内的角膜、水晶体、虹彩和睫状肌等构造所组合而成;这些组织中,当以位于后方的水晶体,功能最具特色! 当光线由外界照射进入眼中时,会先经过角膜、虹彩及水晶体,然后再投射至敏感的视网膜上。不过由于光线在进入眼珠后,并不是直接聚焦在视网膜上的,而是先投射在水晶体的后方,再由位于眼球后的睫状肌进行调整,将焦点移到适当的距离;无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们的双眼均能看清眼前的事物了! 但水晶体是由透明的无机物质所组成的球体,故此其伸缩性相当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水晶体的弹力也会逐渐衰退,因此老年人的视力也会逐渐减弱。
其次来解释一下,狗的眼睛为什么会变色 人类眼睛的调节作用只限于屈光间质屈折力的差异,不依靠眼的集合动作和眼外肌的力量。人眼调节力约15~20D,高度近视者可达25~40 D,老视者仅数D左右。若将瞳孔放大到最大限度(直径达8mm),则人眼大约可看到6m远处的物体。可见人的眼睛具有较大的调节能力。 在暗处工作时,人类的眼睛也只需2~3毫秒便可以察觉出物体的移动方向并发出行动信号,这一过程与在亮处工作基本相同。但在极暗的环境中却不同,这时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发现物体的运动情况。这是因为人眼在黑暗环境中对光的反应很慢造成的。 人眼中的视觉器官叫做【视网膜】,它是位于眼球内部的一个半透明的层膜,呈淡红色,大约有1/6厚度,表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薄膜即『感光细胞』,能够接受来自外界的图像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到大脑,形成视觉。视网膜还拥有许多功能,它可以产生并维持黄斑,可以阻止光线进入眼内,还可以防止视网膜受到损伤等作用. 另外再来说说动物的眼睛 动物和植物一样,都拥有感光的器官—瞳孔,但它的大小并不像我们人的眼睛那样可以自由调整大小——只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有时会在夜晚看见动物的瞳孔非常之大,而在阳光强烈的白天又几乎看不见它的存在... 动物的眼睛之所以可以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大小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有一层具有自动调节作用的感光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的分布与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区别:人类每侧眼睛里只有两个【视锥细胞】和一个【视杆细胞】,而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两只眼睛里却有六个【视锥细胞】和七个【视杆细胞】;鸟类则有九个【视锥细胞】和八个【视杆细胞】;鱼类的眼睛里甚至不存在【视锥细胞】,全部都是由【视杆细胞】组成的大视锥形感光器。 因为【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数量不同,导致每个生物的眼睛的感光度也就有了差别……当然,数量越多意味着对光的灵敏度越高,但是相应的,眼睛的负担就会越重,所以生物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便生存下去。 【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工作原理其实与人眼中的【视网膜】有几分相似,只不过一个比人眼更强壮罢了… 那么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长篇累牍地讲这么多人类眼部构造呢?因为我要告诉你:人和动物的眼部构造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可以通过【视锥细胞】或者【视杆细胞】中的【紫红质蛋白】来进行感光,其中【紫红质蛋白】是一种感光色素。而这种特殊的光敏色素可以使动物们在不同的光线下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变化。这种光敏色素的分子结构极为相近,以至于很难区分彼此。科学家们推测这大概是进化的结果吧……毕竟,如果一种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拥有两种以上的同种感光色素的话,将会大大增加患疾病的可能——比如白内障一类的疾病…… 而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使得我们可以利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的特性去判断动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内心活动———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就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仪器来探知动物们的思想动态……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狗狗的瞳孔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一方面是由于光照强度的关系引起的——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二方面是因为狗身体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我想各位一定还记得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些数字,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动物的感光素都要比我们人类的多得多。而且,他们还可以根据外界的环境变化,自行增减用来感光的【视锥细胞】或者是【视杆细胞】的数量,以确保自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四周的情况。而我们人类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做到这点。